横板桥镇
发布时间: | 作者:
横板桥镇隶属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位于隆回县西南部,东邻荷香桥镇,南抵南岳庙镇,西接洞口县醪田镇,北毗西洋江镇。辖区总面积97.95平方公里,境内多为丘陵,最高点在麻场社区的白马山,海拔960米,最低点位于车田江村西洋江河床,海拔208米。横板桥境内西洋江自柳山村入境,由北而南流向南岳庙镇,过境长20千米。耕地总面积25779亩,其中水田18190亩,旱土7589亩,林地面积63920亩,森林资源丰富。镇政府驻地距隆回县城28公里,距320国道5公里,辖20个行政村,2个社区,417个村民小组,共53185人,其中常住人口为36846人。
横板桥镇的名字来源于昔日境内有横板木桥故名,1949年境域属武冈县资阳乡,1950年划入隆回县,属第四区,1952年属第13区,1956年撤区并乡,属于横板桥乡和沙子坪乡,1958年属于横板桥公社,1984年9月公社改为镇,1995年撤区并乡,罗子团、柳山两乡并入横板桥镇。横板桥境内有南麻公路、横荷公路过境,村级公路全部硬化,镇客运站一个。
横板桥的山首推天龙山。在横板桥车田江的田野上,天龙山自平地突起,尤显挺拔高大。远观天龙山,挺拔俊秀,山青竹翠,其势如蛟龙出海,上下翻滚,左右起舞,逶迤多姿。据《武冈州志》第20卷“拾遗志”记载:天龙山,高数仞,前峰罗列,延袤数十里。其巅有庵,左右起犹龙,故名,明天启年间人士萧奇山倡建。
天龙山海拔400多米,山上树林荫翳,郁郁葱葱,涧水清冽,山顶有草坪,有岩洞,也有寺庙。寺庙正殿的大门上书有“湖南第一山”。据《武冈州志》记载:天龙山寺,乃明僧如幻建,寺左边有石如龙,蜿蜒做昂首奋鬣状,有黄雀塚,明万历中有不昧禅师晒食物於庭,黄雀啄食,侍者以箒扑杀之,师闻之祝曰:只只瓦雀通禅意,年年今日一度来,时七月七日也。自后此日总有雀来庵,岷王闻其异,微行至庵以观之,题匾而去。这一说法,证实牌匾是岷庄王朱楩在游览天龙山时所题。还有一种说法是牌匾乃明太祖朱元璋所题。这座天龙山,曾经是朱元璋来过的地方。当时朱元璋就扎营在天龙山,他的敌人陈友谅驻扎在对面的白马山(柳山境内,也有一说是麻塘山的白马山),各占一座大山,在这里发生了激烈的战斗。由于朱元璋得人心,陈友谅战死。仗打赢以后,朱元璋给天龙山题了匾—“湖南第一山”。其实陈友谅战死是在鄱阳湖,这一说法自然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罢了。
如今牌匾已不复存在,在“破四旧”的年代里,红卫兵将它砸烂。一个姓杨的老师将这砸烂的牌匾做柴火烧了,还有僧塔被砸碎,行人善士目睹此景,莫不兴叹。只在正殿的左边,有一块古碑,为清代所立,石碑保存完好,记载立于清康熙34年(公元1695年),上刻“永固天龙”,书写了寺院为什么要选址在这里,以及有关牌匾的记载等等。下刻许多小字,依稀可见谁人捐款,菩萨由哪个所捐等等。
横板桥镇境内有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两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湘西雪峰山会战旧址—芙蓉山阻击战战时救护所—辅圣亭和纠龙殿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横板桥镇麻龙村,辅圣亭为古驿道上的凉亭,亭长15米、宽6.6米、高5.3米,木、石、青砖结构,单檐硬山顶,两端辟有青砖风火墙,内有多处精致石雕、木雕构件。纠龙殿与辅圣亭隔墙而建,建筑面积359.6平方米,砖木结构。殿内木构件雕刻精美,殿前石狮栩栩如生。因此处与茶子垴战壕相隔较近,为便于安置伤兵,战时被征用为临时救护所。白马仙寺和萧一菊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马仙寺位于横板桥镇金石村,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后有扩建。占地面积约580平方米,座西朝东,中轴线上自东向西依次为牌头、山门、正殿。正殿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旁立同治十三年(1874年)石碑1通,载白马山相关传说及三位白马仙娘生辰。萧一菊墓位于横板桥镇立志村,墓座西北面东南,占地600余平方米,封土堆高1.2米,底径4米,均用青色料石建造。墓座围成龟蛇会合状,冢前竖有三米多高山字主碑,背面刻有民国九年(1919年)复修碑文,两侧刻有“带河”、“襟山”,字体端庄苍劲,墓前供桌、香案及左右方形桅柱上浮雕图案精微生动,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