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扶村
发布时间: | 作者:
长扶村地处桃花坪街道西北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4430524ME10997876,2016年建制村合并,由长扶村、温塘村合并取名为长扶村,其管辖范围东至杨竹塘村,南至和码村,西至木梁村,北至滩头镇花园村,24个村民小组,606户2223人,全村总面积7534亩,耕地面积3155亩(水田1214亩,旱土1941亩),林地2832亩,5.03平方公里。民族主要为汉族。
原长扶村(建制村合并前):明清属隆回八都九甲,民国初年属11区西胜乡,1947年属保和乡第4保,1956年6月属雨山乡为“花门高级社”,1958年为“花门大队”,1961年建长扶人民公社,为公社党委驻地。1978年8月并入雨山人民公社,1981年以主要地名长扶冲更名为长扶大队。1995年属雨山乡,更名为“长扶村”。
原温塘村(建制村合并前):明清时期属隆回八都七甲,1942年属果胜乡,1947年属保和乡第4保,土改时属滩头镇,1958年属周旺人民公社温塘大队,1961年属雨山人民公社长扶片。1981年更为温塘冲大队,1995年6月撤区并乡入雨山乡改为“温塘村”。
现长扶村总面积7534亩,耕地面积1941亩,其中水田1214亩,林地2832亩。全村12个自然村,山塘22口,主要灌溉水渠22公里,小地名分别名为长扶街、新屋里、雷托岭、科屋里、黄泥塘、花门前、康家院子、老屋口、新屋口、磨底坪、油榨里、老冲里等,其主姓有范、黄、康、李姓等,主产稻谷、玉米、花生、红薯等。有成片油茶经济林。
长扶街:村部所在地,原长扶乡政府办公所在地,1996年长扶乡撤乡并入雨山乡后,相关的粮站、合作社、中学、信用社也相继撤走。周边村民相继再次买地建房经营,形成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俗称长扶街。现有38户,118人,聚落形态为列状。
东江桥:地处村部北端,与金龙山村接界。土改时期此地设有区政府办公处。办公地点前有一座用整块巨石板铺成的跨江桥而得名。现有92户,286人,聚集形态为列状。
雷托岭:地处村部北端,与金龙山村接界。因地势为长扶冲最高点而得名。现有12户,38人,聚集形态为零星状。
新屋里:地处村部西端,民国初期因环境优美、地势平坦,陆续有人迁居到此,形成新院落而得名。现有22户,106人,聚集形态为为零星状。
黄泥塘:地处村部中端,因院落中有一占地4亩左右的水塘,水塘中央有一大九小的石块,酷似猪婆带仔滚黄泥而得名(俗称九崽一娘)。现有99户,395人,聚集形态为零星状。
花门前:地处村部中端,解放前有一大户人家在此处修建一座三面有护栏的豪华木楼,且门前雕花而得名。民国时期为长扶冲文娱活动主要场所。现有110户,468人,聚集形态为零星状。
康家院:地处村部南面,因康姓人家最先在此建家立业而得名。现有93户,326人,聚集形态为零星状。
老屋口:地处村部西南面,与滩头镇花园村接界。最先入住温塘冲的院落。现有42户,195人,聚集形态为零星状。
新屋口:地处村部南面,与新屋口接界。因该院落人员大部分系从老屋口迁居过来而得名。现有46户,201人,聚集形态为零星状。
油榨里:地处村部西面,旧时因该处有一茶油榨坊而得名。现有25户,56人,聚集形态为零星状。
磨底坪:地处村部西南面,该院落三面环山,呈圆形,地势平坦,形似一磨盘底座而得名。现有38户,126人,聚集形态为零星状。
老冲里:地处村部西南,与木梁村接界。解放初期地处深山老林中,交通极为不便,遂名老冲。现有28户,72人。
而今长扶村已成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标准砂石县道4.5公里穿村而过,农网改造,城网供水受益每家每户,境内有集贸市场、完小、普惠性中心幼儿园,有县城直通长扶、井田、和码等村的专线班车,村道水泥路面覆盖达95%,现有村卫生室2处,综合服务平台一座,设有老年活动室、图书室、儿童之家、电教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