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红星村

发布时间: | 作者:


隆回县山界回族乡红星村,位于隆回县城南郊,距县城8公里。东临赧水河,西望五峰山,北靠武冈市,南依邵阳县,村域面积8.6平方公里。辖区人口2058人,临三县之要冲,自古以来是水陆交通要塞。

石仙亭,位于石子岭顶,自古属方圆三十里的佛教圣地,占地六千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264平方米。整屋由石料修建,做工精良,它有石屋、石蛇、石鸟、石龟为道教圣地,修建于明代万历六年,修建人丁崇享,修路架桥,行善积德,人称石仙,号享公爷爷,曾亲自修建新宁“三渡水牌坊”,俗有“宝庆狮子武冈塔,三渡水牌坊甲天下”。以上建筑及古迹多为石头制作,做工精良,且历史悠久,保存良好,具有较好的历史人文景观,对研究中国古现代历史发展有重要的价值。

马上洲渡口,位于赧水河畔,占地面积4020平方米,上通云贵川、下通广东广西,为三国时期形成的千年渡口,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商铺,寸土寸金之地,商贾云集,行人如云,过往船只络绎不绝,纤夫商贾齐聚马上洲歇息,走夫贩卒在此打尖落脚。现码头保存完好,其以清代码头石碑和天然石柩、石羊及石蛤蟆远近闻名,现仍是交通要道,对中国古历史、民俗文化和隆回县发展史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相传寿福爷爷驱赶仙马,钻入落马井中经过纂龙洞从马上洲升天,故名马上洲。

石桥口泄洪口,长8米,宽3米,高5米,纯石结构修建。现存石碑证明,此桥于清末光绪年,由武冈、邵阳、隆回沿线群众捐款修建,工艺精湛。前人的乐善好施的行为对后人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瓦子塘遗址,位于赧水河畔,村南,据隆回县文物局考证,该遗址为宋代官窑,占地面积约有一万平方米,现存大量瓦片及部分较完整彩绘陶瓷制品,上有精彩图案及形似甲骨文的文字,对陶瓷烧制发展及宋代民风、民俗、彩绘艺术等文化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谢家石桅柱,高4米,长1米,宽25厘米,位于村东谢家,为明洪武时期谢汉臣遗物,官拜宝庆卫指挥所,封万户侯,世袭三代;长子谢元信,封万户侯,官拜大将军;次子谢元禄,官拜大将军;四子谢元富,官拜贵州黎平经略。特立此石桅柱,文官下轿,武将下马,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彼时二十四顶轿在外做官,一时风光无两。现存遗迹具有研究湖南文化及版图规划变迁的价值。

谢家石拱桥,长10米,宽2米,高4米,位于村东谢家。明朝洪武年间谢家一寡妇独自修建,纯石单拱桥,见证了五百余年风雨,现仍坚固牢实,上有青云亭,下有石仙亭、善缘亭。此桥便利了千年茶马古道的通畅运行。对中国古代石雕及石拱桥结构等技术拥有重要的价值。

晋代古墓,位于村中纂英院落,长2米宽1米,经隆回县文物局考证,此墓使用夯土技术修造。墓穴保存完整,对研究古代墓葬文化及夯土技术有历史研究价值。

邓建岳故居,位于纂英院落南偏西,占地200平方米,民国武冈县长邓建岳故居,其孙女邓喜红曾为摩根大通银行副总裁,现任北京弘毅投资公司董事总经理。在华尔街金融领域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华人之一。

清太学士墓,共两座墓,单墓长2米宽1米,位于村西部。修于清代乾隆年间,为太学士邓烈熬、邓烈斗两兄弟墓,墓碑保存完整,其故居尚存。侧面反映了本村历史文化悠久,人杰地灵,自古多出才子。

邓氏宗祠遗址,为洪武二年邓氏从江西吉安府迁湖南宝庆府修建,位于村南部,与赧水相伴,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整体石结构修建,做工精良,保存有部分建筑物,石门、石基和石碑刻。历来为隆回县邓氏子孙祭拜祖先之地。邓氏人口迁移及分支的繁衍变迁对人文历史的变迁具有研究价值。

马家庄,位于村西北方,占地一万平方米,为隆回马氏回民迁移地,故名马家庄。对研究隆回回民迁移、回民文化习俗具有历史参考价值。

纂龙洞,位于纂英院落西区石山群,范围5000平方米,为自然生成,洞中有洞,洞中钟乳石林立,下有暗河,洞口怪石嶙峋。相传洞中有神龙出没,故名纂龙洞。

图片 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