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学堂湾村

发布时间: | 作者:


学堂湾村文旅简介

司门前镇学堂湾村距镇政府3公里。四周群山环抱,金水河宛延流淌,水城山廓,风景如画,有“狮象把水口,金板铲龙门”之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睁眼看世界”的先驱魏源出生于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魏源故居座落于本村沙洲上

 

受魏源思想的影响,本村先后走出了晚清八省总督兼南洋大臣魏光焘,牛庄抗日二品武显将军魏润南,革命家与湖南省图书馆创始人魏肇文,开国少将白天(魏巍),国民革命军抗日将领魏合霄,领导邵娄地区土地革命的专员魏先来,抗美援朝烈士魏水早等历史人物。本村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魏源故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魏润南墓和魏润南故居、红二六军团长征七名红军烈士墓、魏水早烈士墓等历史遗存和红色遗迹。

 

1935年12月,红二六军团长征途径此地驻留5天,7名红军烈士长眠在此,留下了许多感人的红色故事。2021年本村启动“魏源故里.红色村庄建设,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魏源故居、魏源故居接待中心、魏源故居休憩园3节点为主,将村内魏润南故居、红军烈士墓、魏水早烈士墓及其他相关红色历史遗存串联起来,完善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规划设计。每年,该处爱教基地参观者达4万余人次。

大力加强党建引领示范作用,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是积极开展“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活动,引导老党员老干部在主题党日讲红色故事微党课,培养提升农村党员党性;二是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广泛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激励党员在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中发挥作用,以党组织统领“六会一队”,大力开展“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实践活动,村容村貌与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三是健全联系服务群众机制,结合党员联系群众”五个到户”,健全村民代表发挥“四员”作用联系服务群众,在党员和党员之间、党员和群众之间架起携手共进的桥梁。

司门前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本村发展,倡导学堂湾村以农产品作物种植为主发展集体经济。稳定粮食作物种植的同时,拓展经济作物种植新道路,并合理利用闲置资源,把均衡发展作为学堂湾村2022年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现已有富硒水稻种植基地、冬季油菜种植基地、辣椒育秧种植基地,推动着学堂湾村产业发展,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学堂湾村在做好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的基础上,开展专项学堂湾村规划设计,提高村庄设计水平,有效落实村庄设计意图,营造富有魅力的乡村特色空间,确立学堂湾村村庄规划。落实规划师、设计师、工程师下乡制度,开展“陪伴式”设计,及时跟踪指导项目实施,确保设计成果落地。建立地方民居建筑设计图集,对村民建房、风貌建设管控具有实际指导作用。探索乡村建设及运营的新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或通过合作社、村企等平台参与乡村产业建设发展,提高市场化运营程度,带动村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形成较稳定的收益来源。

附:学堂湾村历史名人及红色遗存简介

1.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官至江苏高邮知州,中国近代启蒙想家,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史学家、文学家,也是我国第一批“睁眼看世界”人物中最优秀的代表之一。魏源自青少年时就立下“读书修身,交友救时”的志向,但是科场不幸,直至52岁才考中进士。在此之前入贺长龄、陶澍、裕谦等官署当幕僚,参与漕务、盐政、河工三大政制改革;之后为官东台、兴化、高邮从政,勤廉治政,史为楷模。魏源一生著述宏富,尤以《皇朝经世文编》《圣武记》《海国图志》影响最为深远,对中国乃至日本等东亚国家的近代化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魏源故居,位于隆回县司门前镇学堂湾村沙洲上,故居始建乾隆初年,系魏源祖父孝立公遗留下的产业,为一座两正两横的木结构四合院。故居现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姓喜爱的湖南百景”、 “新潇湘八景”和 “国家3A级旅游景区”。

2.  魏润南,湘军将领,系隆回司门前镇学堂湾村人,跟随魏光焘参加牛庄抗日,并随魏光焘南征北战,镇守边疆。协助左宗棠平定新疆叛乱,被清庭晋升为二品武显将军。魏润南是被魏光焘最为倚重的家乡子弟兵中的杰出代表,为晚清平叛乱、收复新疆失地做出了重要贡献。魏润南夫人被朝庭封为二品诰命夫人。魏润南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魏润南故居为历史建筑。

3. 七名红军烈士墓及长征红色故事

1935年12月13日,由贺龙、任弼时带领的红二军团长征进入隆回,14日,贺龙等将指挥所设于黄泥井卢基湾(今金石桥镇五罗村),计划将红军主力集结在隆回司(今司门前镇),以消灭尾追之敌樊嵩甫之一部。在等待肖克、王震带领的六军团到达隆回司期间,红六师奔袭鸭田攻打国民党保安团,并打赢了鸭田战斗,取得了红军南下湘下来的第一场胜利。其他红军在司门前的兴隆、石桥铺、学堂湾等地召开群众会议,打土豪,开仓放粮,接济穷人,宣传红军的革命理想,扩招红军。

红军在司门前打土豪、地主共42户,其中,学堂湾村的司门前金潭学堂湾村的大土豪魏金凤死了,家人为亡灵作道场,请来16名厨师,每天宴请宾客的酒席达几百桌,并做了几百套被子作为宾客的铺盖。出葬那天,吊孝亲朋千余人听说打富济贫的红军来了,吓得如鸟兽散。红军一到,便把魏金凤家的粮食和被子全部分发给当地穷苦农民,当地群众无不赞美,红军才是咱穷人的队伍,纷纷踊跃报名当红军。

红二军团鸭田战斗结束后,部分伤病红军无法及时赶上主力部队,遭到国民党陈光中部队追击,为了保护当地村民,7位伤病红军在学堂湾村惨遭陈光中部队杀害。当地保长安排学堂湾村1组村民魏水海,将7名红军烈士用草席裹着,埋葬于学堂湾村官山里。长眠于学堂湾村的7名红军,至今无人知晓烈士之名字。

4. 开国上将——白天(魏巍),1955年9月,新中国第一次授衔时,魏巍以60军副军长兼川西军区副司令员的身份,被授予少将军衔。白天,原名魏巍,1906年12月3日出生于隆回县司门前镇金潭乡学堂湾村,1929年冬,参加了反蒋活动。从1930年春起,参加了古北口和北平的抗日作战。七七事变后,任国民党军第九十三军参谋长,会见毛泽东、萧劲光、罗瑞卿谭政等。1939年促成军长刘战派余毓生以军部秘书名义与八路军总部取得联系。他在安泽一带改造了“红枪会”,形成革命力量的秘密领导小组。1940年掩护浮山牺牲救国同盟会撤退,利用蒋介石军队与阎锡山军队之间的矛盾,缓和摩擦。当刘战奉命堵截唐天际率领的八路军晋豫边区游击队时,帮八路军游击队安全转移。后投奔八路军总部。1941年5月,由彭德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临汾、晋中、太原及解放西北、西南诸战役。1955年授为少将军衔。1963年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从事战争史研究,撰写了《唐末农民战争的战略问题》,受到学术界的一致好评。他一生坎坷,积劳成疾,1973年11月1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67岁。

5. 抗美援朝烈士——魏水早。魏水早于1930年6月4日出生在隆回县司门前镇学堂湾村李家冲,1945年参加中国第一支航空伞兵连云港成功起义,北上参加淮海战役,胜利后与团长返回南下,分配在航空伞兵二大队六中队任伞兵队长。他响应毛主席抗美援朝的号召,写了血书,决心为保家卫国奉献一切而秘密赴朝参战。在朝鲜战场,他英勇善战,屡立战功,深受官兵们的高度赞扬。1952 年在残酷的战争中英勇牺牲于朝鲜仁川,年仅 22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