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张家庙居委会

发布时间: | 作者:


一、张家庙社区基本概况

张家庙社区位于西洋江镇中西部,离镇政府1公里,距隆回县城36公里,南麻公路与西洋江河穿境而过。解放前属武冈县治平乡第七保所辖,以彰姓曾修庙于此地而得名。1958年以地名彰家庙命名为彰家大队,1967年改为人民大队,1981年又称彰家庙大队,1984年5月改建制为张家庙村,2001年建镇制为张家庙居委会,2022年又改称张家庙社区。





张家庙东抵蛟碧山,南邻新潮居委会,西毗米家村,北与东湾村接壤,辖11个村民小组, 6个自然院落, 352户、总人口1284人, 其中男653人, 女631人,总辖区面积为4平方公里, 其中水田364亩, 旱土147亩, 林地1080亩,主产稻谷、红薯、玉米、黄豆、油菜等粮油作物。社区内有古建筑“清真寺”、“文昌宫”、还有占地三百余亩,始建于清朝嘉庆元年的古院落建筑群,其文革前规模能与电视剧《乔家大院》的乔家庭院相嫓美。




张家庙何家山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它也造就了境内的张仙洞、老虎岩、燕子岩、滴水岩、杀牛岩、消水岩等十几个岩洞群,各个岩洞内的石笋、石帘、石佛像、石花等、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奇观如华丽宫殿般璀璨,尤其张仙洞内有洞的景观更加色彩斑斓,它长达几公里的地下河岸边,逼真的一丘丘石水田、

图片27.png


层次分明的田坎,一座座佛像栩栩如生,奇形怪状的洞穴构成了一幅幅令人惊叹的画面,使众多的探险者而留连忘返。洞内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为张家庙境内的农田灌溉提供了有利保障,其水质优良,有待今后开发。

张家庙社区于1968年开始赶集,原逢每月农历十日赶集,于1981年正月改为每月逢五、十赶集。境内60年代初三线建设068、805工程处于70年修建的横跨西洋江的石拱桥,即“红旗桥”,红旗桥又于2022年扩建。五星邮电所于74年从三和刘氏宗祠迁至张家庙红旗桥桥头,1979年移至靠近张仙洞傍的原木瓜山灌区管理所(此处又用作车站),86年邮电所迁至新潮境内,五星食品站始于1965年,于1982年随制消失,70年教育改制办有张家庙小学,于1999年合并至五星中心小学。居民姓氏有宁、廖、黄、李、匡、谢、周、侯、宋、尹、刘, 其中宁姓占社区总人口的90%以上。

二、组织领导

张家庙社区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全面领导社区的六会一队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村党组织是由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热心为群众服务的党员组成。村党组织书记还应当具备一定的政策水平,坚持依法办事,善于做群众工作,甘于奉献、敢闯敢拼,社区党组织的主要职责包括:

1.宣传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上级党组织及本村党员大会的决议。

2.讨论和决定本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乡村振兴中的重要问题并及时向乡镇党委报告。及村民委员会提请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的事情或者集体经济组织决定的重要事项,经村党组织研究讨论后由村民会议,或者集体经济组织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作出决定。

3.领导和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进农村基层协商,支持和保障村民依法开展自治活动。领导居民委员会以及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群团组织和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加强指导和规范,支持和保证这些组织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各自章程履行职责。

4.加强村党组织自身建设,严格组织生活,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负责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加强对村、组干部和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负责人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培养村级后备力量。做好本村招才引商等工作。

5.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经常了解群众的批评和意见,维护群众正当权利和利益,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

6.领导本村的社会治理,做好本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法治宣传教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生态环保、美丽村庄建设、民生保障、脱贫致富、民族宗教等工作。

为了加强村党组织的建设和领导,张家庙支部把相关工作作为基层党建工作重要内容,纳入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和村党组织书记“双述双评”,加强统筹协调,定期研究部署,整体有序推进。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要强化责任担当,增强服务本领,抢抓机遇抓落实;释放农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加强科技创新应用,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书记的“领头雁”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并规范对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进行约束,例如禁止在村级组织选举中拉票贿选、破坏选举;禁止在村级事务决策中独断专行、以权谋私;禁止在村级事务管理中滥用职权、损公肥私;禁止在村级事务监督中弄虚作假、逃避监督;禁止妨害和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等。

三、张家庙社区工作重点

(一)农业生产与发展

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定期检查和维修灌溉渠道、水泵等水利设施,确保农田灌溉用水的稳定供应。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田抗灾能力。

2.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组织农业技术专家开展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培训活动,提高村民的农业生产技能, 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建设与维护:继续推进村道硬化工程,改善村民出行条件。加强对已建成道路的养护和管理,及时修复破损路段。

2.环境卫生整治:完善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加强日常保洁工作,保持村庄整洁。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提高卫生厕所普及率。

(三)乡村治理与公共服务

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村党支部决议,提高党员素质和党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加强村务公开,提高村民对村务工作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建设和完善村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四)扶贫与社会保障

1.贫困家庭帮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定期走访,了解其生产生活状况,及时解决实际困难。落实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政策,帮助贫困家庭宏观稳定脱贫。

2.社会保障工作:做好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宣传和征缴工作,提高参保率。关爱农村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落实各项救助政策。

(五)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对山林的保护,防止乱砍滥伐。加强对河流、等水资源的保护,禁止污水直排和非法采砂。

(六)招商引资与产业发展

充分利用和结合好本村的荒漠石林面积广的石材资源优势,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到村投资兴业。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沟通,积极推介本村的资源和项目。

图片28.png


图片29.png


五、旅游资源

张仙洞是张家庙社区东侧的一处名胜,洞口高20余米,下底宽近10米,其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沿山势倾斜而上,直达大东山青峰麓下的羊子岩,洞口有股冬暖夏凉,终年不断的清泉外流,它为张家庙境内的农田灌溉提供了有利保障,尤其是张仙洞那美丽的传说,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当初张家庙并无张姓一族,只有彰族一姓,彰族中有个叫彰张匠,传说是龙投胎。他还在母亲胎中,爷爷奶奶就相继被西洋江洪水吞没,出生不到三个月,他父母同时溺死于西洋江大河,仅靠住在庙中没有出嫁的姑姑抚养。彰张匠不到六岁时,他唯一的亲人——姑姑也落水告别人世。传说他一家都是龙的后人,应归水府。族人们认为他命中带克,谁也不敢收养。发现他从门前路过,如遇瘟神,马上关门,但好心的人在进庙祭神时定多带供品供他度日。彰张匠在12岁时,就身高一丈有余,体粗如金刚,渐渐身上也长出了无数似鳞片的黑斑。他为自己的模样吓呆了,从此白天不敢露脸,晚上也很少外出。但他不管刮风下雨、打雷下雪都在深夜去大河尽情嬉戏。由于身高体粗,食量越来越大,邻居们的供品远远解决不了他的饥饱,他不敢求人讫讨,怕吓着别人,只好在晚上到河中捕捉鱼虾生吞,后又去大东山一带捕猎。日长月久,夜出早归,他除了行走如飞,十指比钢还坚硬,还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一个热天的深夜,他一丈有余的身躯正躺在河中,被一过路老者发现,第二天就有,西洋江河中有神龙的消息传开了。

从此,彰张匠不敢在庙中安身了,他只身来到大东山青峰麓脚下,高塘附近的羊仔岩,在岩洞中栖身下来。渴了喝岩洞旁的泉水,饿了上山捕猎。每晚都要洗澡的彰张匠不敢下山,只怕吓着别人,就用双手想在泉水处掏一个小坑,越掏水越大,越深越清凉。他又发现了泉水旁一个小洞口,多余泉水不断向岩洞中流去。他想:“我不如把泉水引向大河,供给养育我长大的邻居们喝,作为对他们的报答。以后我还可以时常顺泉水而下去大河洗澡。”说干就干,彰张匠用钢铁般的双手,不分昼夜地干起来。开始他爬在地上挖,接着坐着挖,又跪着挖,越往下挖泉水越大,洞子也相应越大。后来他干脆蹲着挖,从上到下扩大洞中面积。路过的人们时常听到,洞中有嘭嘭嘭的响声,他们只以为岩化童子在里面作怪。但见原本从不到三尺宽的小岩洞中,流出清澈的泉水,已变得混浊混浊,洞内被他任意乱抓乱捣,呈现出各种佛像、神龛,石床、石凳、石碗、石果。日长月久,彰张匠一丝不挂,满头白发和白胡子、长眉毛把整个高大的身躯都遮住了,他越来越体衰,挖通的决心也越来越大。不知过了多少年他终于见到了一点光亮,他欣喜若狂,四肢并用向前一推“轰……”的一声,又高又大的岩洞终于戳穿了,巨大的泉水从岩洞洞中流了下来,彰张匠顺流而下,在大河中游一趟后,来到自己居住过的庙前一看,曾经被他栽种的小樟树已把整个庙都遮住了。他笑了,他困了,他昏昏糊糊来到大河边一块大岩石上躺下来,甜甜地睡过去了。清晨被巨大响声震醒的人们发现了他,他来不及逃避,一翻身摔下河中,刹时岩石下出现了一个无底深潭,就是现在的波依潭,位置在西洋江镇张家庙化工厂那里。彰张匠在潭底向左边斜冲而上,终因体力不支,就长眠在波依潭中。

为纪念彰张匠凿洞引泉,人们视他为张仙洞洞主,并在张仙洞对门200余米处,把原来路人歇脚的亭子改建成了一座“清溪寺”,以纪念他对张家庙社区做出的“天旱三年颗粒无,唯独此地永无忧”的贡献。

“彰张”同音,此地唯独彰张匠一家姓彰已绝,后来此地没有“张”姓和“彰”姓,就把“彰张”误为“张”姓,加上他没有名字,所以取名为“张仙洞”,现在张家庙社区的名称也是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