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七江镇


广传七江境内有七条小江汇流,遂以此地理特征得名。其实不然,七江此地原名为“千源乡”,这名字的由来,是将辖区的“千古坳”和“水源”这两个较大的地名各取一字组成。后来建立人民公社,所辖区域扩大,在命名时仍沿用老办法,将主干道沿线两个较大村子“七家铺”和“双江”(今双桂)各取“七”字与“江”字,“七江”名字由此而来。

七江镇地处隆回县地域中部,总面积106.83平方公里,总人口6万余人,现辖4个社区、25个村委会。七江农田广袤,水能冲沛,四都河自北向南流经全境,被誉为“隆回的粮仓”。七江是群众文化艺术之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炭花舞名扬国内外,双桂南师团享誉全球,还有一大批草龙灯、农民画、游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项目,建华少儿活动中心是全国第一个“跨世纪雏鹰达标基地”。

 

炭花舞:七江炭花舞历史悠久,由古梅山先祖夜里狩猎时照明的火把发展而来,后又结合了照鱼用的炭灯,是梅山地区渔猎文化的活化石。

唐宋时代,龙灯舞传入七江一带,夜里舞龙时,需要灯光照明,人们就用炭灯照明,为舞龙灯的队伍开道。

后来,通过无数艺人的不断加工提高、传播,照明用的炭灯发展为表演性的“炭花舞”。舞龙灯时它继续为龙灯队伍开道,不舞龙灯时,它又成了人们生活中自娱自乐性的文化活动形式,并成为梅山人婚丧嫁娶和各种喜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演出节目。

常见的炭花舞舞蹈动作有“雪花盖顶”、“黄龙缠腰”、“双龙抢宝”、“8字回纹”、“扫地莲花”、“朝天三炷香”等。

七江炭花舞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美学价值。2009年,七江炭花舞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草龙灯:耍草龙灯活动在七江历史悠久。古时候龙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在春节期间,为增添喜庆气氛和寄托美好愿望。起初人们用稻草制成龙的形状,木棒举着,明曰:“草龙灯”。后来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制作,用竹子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皮纸,内点燃香油灯,舞龙人穿龙服,戴龙帽,碎步起跑,辅之以各种舞蹈动作,逐渐发展成七江人们喜爱的娱乐表演方式。

雕刻糍粑印:七江雕刻糍粑印历史悠久,源自于雕版印刷艺术。每逢节日喜庆,当地人们都会制作糍粑馈赠款待亲朋好友。爱美的人们为了让糍粑外观更好看,于是就用木板雕刻成各式各样的图案,如文字、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再把刚做好的米粑,入在粑印里,稍微揉揉,几分钟后取出,各种图案就栩栩如生地凸显在米粑上。

雕刻糍粑印既给我重要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也传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

手工雕刻粑印,工序颇多,必须精工细作,又是一项艰辛、需要耐心的行当。

农民画:新元村农民画家刘述良,小时候生活条件艰苦,读小学的生活认识了一个会绘画的人,从此爱上了绘画艺术,在贫困时期坚持画画。他深入挖掘出许多生动的创作题材,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创作经验。近年来,他创作了很多以农民、农村为题材的作品,其中《金秋季节》、《童子闹灯》、《童子夺窝》等分别荣获省级奖项,曾被邵阳市文物管理局定为三级文物画收藏,并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农民画)》,被国家级博物馆收藏。

双桂南师:南狮起源于广东佛山,又称醒狮,是一种融南派武功于一体的狮子舞,它以采青为主题,将惊险刺激的动作融入其中,通过模仿猫的憨态和狮子的勇猛而形成的一种极具观赏性的文化艺术。

双桂南狮团成立于2009年,共有队员20余人,一般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期进行训练与表演。双桂南狮曾多次参加国内外比赛,并获奖无数,在每届全镇文艺汇演上,双桂南狮的表演绝对是压轴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