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首页>详情

七江炭花舞

  • 开放时间:
  • 地址:
  • 联系电话:
  • 面积:平方

    七江炭花舞是梅山文化中独特的传统民俗舞蹈, 生动地体现着这一地区的文化传统。是渔猎时期诞生的舞蹈活化石,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积淀,表达着古梅山的传统民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七江炭花舞舞动时,灯笼里的炭花火星飞溅,若游龙翻腾,如赤练疾驰,使人眼花缭乱,奇美异常,独具一格,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七江炭花舞表演者运用5米长的竹杆和灯笼,利用甩、抛、绕、抖、收和弓步、大八字步、蹲柱等肢体动作,舞姿既剽悍勇猛,又刚中带柔,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地面的舞者和空中的炭花浑然一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隆回七江炭花舞.jpg

七江“炭花舞”的前四代传承人已创造了单人舞和双人舞两种形式,其单人舞的动作有“雪花盖项、飞碟临凡、火轮滚滚、黄龙缠腰”等;双人舞的动作有“双龙抢宝、赤练飞射、八字回纹、扫地莲花?朝天三柱香”等。

表演时,将木炭点燃,表演者双手把握着竹竿,踏着音乐节奏,甩动灯笼,翩翩起舞,木炭的火花便四射开来,虽然千姿百态,变幻万千,让人眼花缭乱,拍手叫绝!但对于炭花舞的第五代传人的胡光和、胡光旦兄弟,根本不满足。他们认而作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有创造性。必须有创新成果,所以我们在自己的努力下,对炭花舞再度创新。

2005年正月,58岁的胡光旦老先生在县委书记钟义凡的鼓励下,便开始了“炭花舞”的再创作活动。在他的努力分析下,发现炭花舞还可从工具、花式和动作三个方面都可创新。于是一个兄弟炭花舞研究活动终于开始了。

他认为:要增强炭花舞的艺术感染力,必须改进工具。先从工具创新思考,于是他发明了无杆单头灯笼,无杆双头灯笼,无绳直接灯笼。这三种灯笼,各具特色,极大地推动着七江“炭花舞”艺术的大步发展。

无杆单头灯笼,即把原来炭花舞灯笼去掉杆后留下绳子与火笼,表演者抓住绳子的一头进行表演,这样增加了灵活性与表演时的主动性。

无杆双头灯笼,即把原来炭花舞灯笼去掉杆后,再把其纯加长到原来的两倍,然后在该绳子的两头分别接一火笼,表演者抓住绳子的中间部位进行表演,这样增加了灵活性与表演时的主动性。

无绳子直接灯笼。也简称“直接灯笼”。即杆上没有吊绳,灯笼直接安装在杆子一端的炭火灯笼,表演者抓住灯杆如同拿着笔在空中写字一般,各种花式都能笔笔到位,这样增加了表演时的主动性。但本工具在应用时,因受到行动速度的限制,花式创新只能支持十分简单的图案,否则很难出其意想效果。

胡光旦老先生认为“甩”与“抛”、“摇”与“抖”、“绕”与“转”等肢体语言外,“举"与“划”也是很有用的肢体语言。“蹲”与“起”则是很有用的体态语言。

“举”与“划”是表演者使用“直接灯笼”基本肢体动作。“举”显然是表演者将“直接灯笼”从矮处向高处抬去的一种肢体语言。“划’,是表演者及“直接灯笼”的从某处沿着有用的线路直接到另一处的一种肢体语言。

“蹲”与“起”是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所采取的体态语言。他们通过全身的全面配合,对前述肢体动作起到重要的协调作用。’显然,“蹲”即两腿尽量弯曲的样子,但是臀部不着地,所以蹲是表演者有意降低灯笼高度的一种体态动作。“起”则是表演者从蹲状态向上站起的一种全身性的协调动作,这样便舞蹈的启式与收式有了系统性。

在胡光旦老先生的细心研究下,事实上“炭花舞”的表演花式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在原有花式的基础上,经过短短几年的苦心研究,又成功地创造了“九连环”、“一串红”、“闹菊花”、“数字形”、“奥运标志”、“春燕翱翔”、“九龙戏水”、“天女散花”、“多花样火葫芦”、“五角星绘”、等十余个新花式,极大地提高了炭花舞的艺术价值。丰富了“炭花舞”的美学内含。

微信图片_20211114135403.jpg